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取得了很多突破,出現了虹膜、人臉、指紋、掌紋、聲紋等識別技術。與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相比,靜脈識別技術起源較晚,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日立中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測量人腦活動的研究中發現,通過近紅外光觀察血流可以作為一種有效且高度安全的生物識別方法。
然而,生物識別技術在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問題。今年2月,一些信息安全專家警告拍照時不要使用剪刀,因為犯罪分子可以從放大的圖片中提取指紋。而且,獲取指紋的途徑不止一種。比如用掃描儀掃描指紋圖像或者從酒杯上粘上別人的指紋,然后用粘合劑反模,激光打印,用乳膠乳或者木膠涂在模型上,晾干,定型,粘在手指上通過指紋驗證系統。面部識別不確定雙胞胎兄妹的身份。至于虹膜,因為亞洲人瞳孔比較小,不太適合。
“但是血管識別是非常容易區分的。它還沒有在大規模人群中進行測試,但至少它的分辨率與指紋相似。”。
只適合一對一
“現在靜脈識別更多的應用于銀行、社保等行業,但這種認證只能是一對一的,不能像面部識別、指紋識別那樣一對多。」孫哲南補充道。如今,人臉和指紋被應用到刑事調查領域來尋找罪犯。嫌疑人的面部或指紋被輸入到數據庫中進行匹配。這是靜脈識別無法實現的。
不過,這并不妨礙靜脈識別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兩個人靜脈產業結構具有相同的幾率是34億分之一,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靜脈結構獨一無二。而且,這種社會內部控制信息數據不會發展受到皮膚破損嚴重程度、外部市場環境等因素分析影響,更重要的是,靜脈識別方法必須是活體識別,也就是說學生只有一個手指活體時才能不斷進行研究靜脈識別。